他说他不爱说话,提起校报却滔滔不绝;他说自己没想走那么久,却坚持到了最后;他说自己有遗憾没教到下一届太多,但大家都知道他做得已经够多。云展云舒间,他的身影已渐渐隐退于人海中,他的文字却留在每个读者心底——他就是来自心理学院2020级的刘钟涛,于主编室里默默耕耘,已然陪校报走过三载春秋······
2020年即将步入海师的那个夏末,地铁上人们摩肩接踵,伴随着耳机中“叮咚”的一声,刘钟涛收到了一条陌生群友的消息。这条消息来自校报的学姐,而消息的内容有关校报介绍与面试邀请。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他答应了下来。
来到海师后,他在一些活动中碰壁,由于害怕无法胜任校报职务,他一时有了打退堂鼓的想法,但是在学姐的热情鼓励下,他还是提起勇气参加了面试。他笑着回忆道:“面试的那晚,办公室坐满了优秀的同学,我压力很大,为了给自己打气,我特意扯着嗓子说话……”被问到认为校园宣传工作的意义时,他回答:“发现美好,传递美好。”
几天后,又一声“叮咚”,他接到了被校报记者部录用的消息。自此,他与校报跨越三年的故事拉开了帷幕。
一如刘钟涛自己回忆道,人生充满了偶然,如果没有接到招新消息,如果没有鼓起勇气参加面试,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自我提升的机会,更不会遇见这么多的良师益友。
刘钟涛认为自己写作基础一般。开始做推文策划、师生采访、消息写稿等工作时,刘钟涛常常会感到吃力,无法做好概念的严谨表述、内容的合理编排、亮点的突出体现。他曾经在一篇通讯中把“海南岛”误写为“海南”,经过老师的纠正,他才明白,看似一字之差,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老师与学长、学姐的耐心指导逐渐帮助他掌握了系统的方法。至今他还记得老师对他写的第一篇人物通讯的批注“要体现出人物付出的努力与对应的结果”。指导他的学长也总是毫无保留地向他传授经验,不厌其烦地为他修改文章并常常给予他鼓励,“学长水平很高,现在我看自己从前写的文章,只觉得很糟糕,但学长当时每每为我修订文章总不会忘记找出点亮点,让我再接再厉。”除了帮助修改文章之外,学长还授人以渔,指出问题所在,教给他写作技巧。优秀的文字往往在山重水复后出现,在学长的一遍遍教导与完善中,文字的艺术在笔尖悄然绽放。
为了把工作做好,他常常提醒自己要多用一分心。校报有时会有紧急任务,前辈会将任务发在群里并问谁有时间接,刘钟涛只要能抽出时间就一定会回复自己可以做并尽心尽力完成,从不敷衍糊弄。在校运动会报道任务中,他为了能够采访到长跑冠军,早早在烈日下等待第一名冲线,然而比赛结束后冠军已经精疲力竭,刘钟涛就一边帮他按摩抽筋的小腿,一边默默等待他接受采访。
校报每个学期都会有采访优秀师生并撰写人物通讯的工作,不同学院的师生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刘钟涛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了解人物履历,专业情况,主要成就甚至是工作环境。他力求写出真实而有感染力的文章,为了写出生命科学学院老师常年在海南热带雨林里工作的艰苦环境,他查看了大量关于吊罗山、五指山的图片与视频。他说:“其实查阅的大部分东西都用不到稿子里,但在这个过程中我能够体验到受访者的崇高精神和尚学态度,这让我越发下定决心要写出能够还原他们的稿子来。”
踏实肯干的性格,让他逐渐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小记者并快速适应了最初的校报生活。
大三时刘钟涛任职为专管记者部的校报站长,搭档团副承担了校报的主要工作,虽然没有之前那么忙碌,但他还是放了许多精力在人才培养上,有机会便带着小记者们做任务。
在校报的最后时期,他带着多位小记者采写一名音乐学院台籍教师,指导他们进行前期人物了解、采访大纲准备、采访和写稿全过程。他们对从网络上查到的全部资料进行了收集和分析,还观看了老师表演的视频。了解到老师平时交流习惯于使用繁体字后他提醒负责联络的小记者也用繁体字,方便老师阅读。担心老师在采访中讲话太多而口干,他和其他小记者还在采访前为老师带去一瓶纯净水。他思考着每一处细节,希望校报的下一代能够感受到做宣传工作的使命感,由衷尊重受访对象,用心挖掘海师故事,传递美好。
采访结束后不久,通讯便刊登出来了,受访老师在社交账号上分享了她对受访经历的感受:“感受到了海师浓浓的爱。”
就这样他坚持到了最后,不负自己,不负培养,不负校报。从新手小白到校报站长,从手忙脚乱地写文案到独当一面独立采访,从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到能够侃侃而谈,从逻辑混乱地向他人表达到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