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的抉择
文/余阿记
今年四月份,我回了一趟母校海南师大。一是看望以前的老师和同学,同时将自己这些年来的中文写作手稿捐给母校档案馆。二是与史海涛教授见面。与史教授见面是两年前就约定好的事情,只是由于新冠疫情的原因才一直拖到今年。
史海涛教授是国内著名的海洋生物学专家,学术造诣非常深厚,尤其是在龟类研究和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曾在世界三大顶尖学术刊物之一的《自然》杂志上发表过相关的成果论文。2021年7月份,海南师范大学陕西校友会在西安正式成立,当时史海涛教授以海南师大副校长的身份和校友办的几位老师专程来西安出席成立大会并致辞。在致辞当中,史教授饱含深情地回顾了自己在海师工作的几十年经历,介绍了母校的发展前景。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谈到取得的成就时,他说是因为自己太“傻”,而正是凭着这股傻劲才走到了今天。我当初理解这所谓的“傻”可能是他对自己所从事领域的专注和坚持。但出于长时间写作经验的敏锐性,我又感觉似乎并没有这么简单,猜想着背后一定有很多的故事。这也成为我心中的一个疑团,或者说是兴趣。而这次回母校与史教授见面正好是解开这个疑团的机会。
4月15日早上,和史教授在校图书馆“校友之家”见面,畅聊了一个半小时。在解释有关“傻”的话题时,我才明白这与他当年选择来海南工作有关。史海涛教授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生态学博士,师从我国著名动物学家郑光美院士。当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后,却选择来海南工作,令许多人吃惊不已,几乎都觉得他在犯傻。因为以他的条件,完全有很多理想的选择,包括留校,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中科院昆明研究所等等。而那时的海南各方面都非常落后,有人说来海南就像到了越南柬埔寨一样,整个海口当年连一条像样的马路都没有。有时候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不能保证,更别说从事教育科研工作了。即使来了之后较长一段时间仍有人质疑,甚至有极端的声音说他是其他地方呆不下去了才跑到海南来。
说到具体原因,他直言说这跟自己的性格中有一种倔强有关,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他偏要做出来看。另外他老家在山东,但从小几乎在新疆长大,父辈们支援新疆建设的事迹对他影响很大,因而坚定了个人信仰,那就是响应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而当时的海南建省时间不长,正急需各方面的人才。至于说其他工作生活条件好很多的地方,并不缺像他这样的人,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也不少。况且当初改革开放已经十几年了,商品经济的大潮和观念早已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国企高校在内的许多行业,下海经商捞钱的现象比比皆是。然而他却一直不为所动,依然坚定自己的人生抉择。
面对外界的各种质疑,他明白去争辩没有意义,只有扎下根,踏踏实实干出一些事情才对。经过近二十年的艰苦努力和拼搏,在史海涛教授的主持带领下,海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从学科建设,硕士点申报,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建立,以及人才培养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他亲自带队建立的海南省唯一一个生物多样性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至今参观人数已达百万人次。尤其是在海龟救助站里,那些受伤却被护理得很好的海龟,活泼可爱,令人顿时心情愉悦。
说到具体的科研工作,由于史教授所从事生物科学领域的特殊性,经常需要进行野外实地考察,而这种考察往往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甚至危险性,绝不像动画片《熊出没》里光头强熊大熊二那样浪漫有趣,而是要长时间深入密林腹地,遍布杂草湿地的地方,要面对高温湿热,随时风雨交加的恶劣自然环境,时常要忍受蚊虫叮咬甚至毒蛇的威胁。但是野外考察的现实就是这样,要么退缩,要么继续勇敢前行。他曾在考察过程中徒手抓住一条毒蛇,捏住蛇头长时间不敢松手,也曾目睹一位俄罗斯同行的手指被蛇咬伤,立刻拿出一把随身携带的斧头毫不犹豫地剁掉自己受伤的指头,听得我毛骨悚然。这样的工作几乎是在玩命。不可避免的是这种艰苦的野外考察工作对他的身体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如今,已经到了花甲之年的史教授卸下了校领导的职务,但他仍然在孜孜不倦地工作着,尤其是在培养人才方面殚精竭虑,严格规范。除了继续奔走在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的会场,他时常也关注着环境保护方面的各种问题。而作为博士生导师,六十岁的史教授依然经常亲自和学生一起穿越各种原始森林热带雨林地区寻找一些野生物种标本,始终深入科研实践的一线。
回顾史海涛教授的人生经历,对许多人,尤其是有志于做出一番事业的青年人,必然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很多时候,真正的伟大,不是看一个人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就,而是看他最终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并能坚定不移毫无畏惧地走下去。
图片由作者提供,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余阿记:1980年生于陕西乾县, 散文作家,海南师范大学陕西校友会会长,2005年海南师大外国语学院毕业,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目前就职于西安市华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