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会
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您当前位置:首页  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 正文
优秀教育人之党员先锋 | 王先云:以耕耘之心育桃李,以赤诚之志筑杏坛
发布时间:2025-03-08 15:24:47 来源:校友会 作者:

王先云,中共党员,2005年7月毕业于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专业(函授本科),之后在北京师范大学获教育硕士学位,现任上海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小学校长。曾获得海口市十佳优秀教师、海南省骨干教师、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首期领航教师等荣誉称号,曾先后到香港 、云南怒江 、海南三沙支教,支教事迹被中国教育电视台报道。

王先云在学术交流会上发言

做自我的培育者

2003年,九江师专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王先云选择在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专业函授本科继续进修。这次进修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他的教育学基础,也更加坚定了他在教育事业上大展宏图的决心。

在海南师范大学学习期间,王先云有众多良师常伴。在肖少北教授的引领下,王先云开始关注教育心理学领域,并将教育心理学应用到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另一位老师陈文心教授的指导也使他受益良多,王先云深情地回忆道:“起初,出于对我的激励,陈老师希望我成为一名魏书生式的老师,但后来她却告诉我,我不要你成为魏书生,我希望你成为你自己。”这份期许化作他终身践行的信条。直到现在,他仍与陈文心老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时常共同合作开发教育教学项目、研究教育课题,“良师益友”的情分延续不息,盛放至今。

从海师毕业后,王先云继续扎根小学教育领域的杏坛,多年来在教育事业上取得较多的成绩。即便如此,面对荣誉,他也未曾固步自封,仍然延续着自我栽培的自觉。2008年,他顺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拜在张锐先生门下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张锐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在指导王先云硕士论文期间,他十分强调一线教师做课题研究的“四有”标准,即有一定理论基础、有丰富的案例支撑、有对课题研究的热爱和兴趣、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他告诉王先云,一定要发挥一线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特长,并以此为切入点选择合适的题目。反复思量后,王先云确定将“小学语文课堂即时评价”作为研究方向,从论文的选题到研究的设计,从论文结构的建构到论文观点的提炼,从论文的初稿到多次修改……王先云在张锐先生的指导下,一步一个脚印,顺利完成了论文答辩。年近不惑的他,用这场“学术成人礼”证明了终身学习的价值。

做事业的逐梦者

1999年,王先云的语文教师之旅启程于民办海南振发学校。在这所学校,他从一名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一路累迁,语文教研组组长、小学部副主任、主任、分校常务副校长、分校校长。在行政职务提升的同时,他的教学能力也成长飞快,2008年,王先云被评为“海南省省级骨干教师”。王先云十分感恩海南省教育界著名校长如邹福如、赖瑞光、劳王章、黄广源、马向阳、兰祖军以及恩师海南师范大学陈文心教授等师友的悉心培养和奖掖,回想起毕业后就职的第一所学校经历的种种,王先云由衷感慨:“一位青年教师,在他教学生涯的起点,能够得到这么多教育大家和名师的言传身教与悉心栽培,真的是太幸运、太幸运。”

2008年,王先云离开海南振发学校,在海口景山学校海甸分校继续工作。教学生涯的第二站,用王先云自己的话来讲,可以说是“海南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座高峰”,这里有海南省小语会会长邢益宝校长。虽然只在这所学校停留了一年时间,王先云却准备了十多堂公开课。浸润课堂,让他一下子找到了语文教学的感觉。也是在这一年里,他开始写博客,开始做大课,开始尝试组块教学……短短一年时间,他的教学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为往后的教育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实践基础。他坦言,一切的进步都离不开景山海甸分校的同事们对他的帮助,更离不开邢校长在专业上对他的引领和指导。

2009年,在海南教育界名人吴爱宝、关心凤、张国红的推荐下,王先云来到了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学任教。在这里,他收获了众多宝贵崇高的荣誉——海口市十佳教师、特级教师、教育部首届领航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教师……王先云说,自己众多成就的背后,是一所办学50多年的海南名校的文化支撑,是一位睿智优雅的名校长——李楚英校长的欣赏信任和大力提携,是众多博学勤勉的同事的支持与帮助。

2010年11月,王先云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要节点。在《小学语文教师》杂志社的策划下,“辩课进校园活动”来到了他任教的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学。这次活动的重头戏是由久负盛名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和初出茅庐的王先云同课异构《二泉映月》。授课结束后,没有进行传统意义上的评课,而是采用一种新颖的评课方式——辩课。所谓“辩课”,就是教师在备课、上课或者说课的基础上,就某一主题或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提出问题,开展辩论,以加深对教学重点、难点或热点问题的理解,真正促进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的共同提高。这种形式让普通老师能够与名师、专家同台论道,平等辩驳,开启了一种全新的评课形式。

这次辩课活动,因为有闻名全国的语文教学大家薛法根老师的参与,受到全国语文教育研究者和语文教师的广泛关注,而王先云作为课程的构建者之一,自然受到了教育界的众多关注。除名气之外,王先云也结识了国内语文教育界一批著名的教育专家,如薛法根、诸向阳、陈金铭等老师,这些专家为他日后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多指导和帮助。

此后,作为所在单位主管教科研工作的负责人,王先云开始探索如何将这一有效评课形式进行“校本化”改造。他从“课例式校本教研”着手优化,探索形成了“确定主题、课例观摩、组织辩课、反思跟进”的基本流程。2011年,王先云以“辩课校本化”为项目,申报了全国第二届教育改革创新奖并顺利获奖,被评为当年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教师。2014年,由他主持的《“双循环”课例研究模式》获首届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这一奖项也是当年海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小学项目。

2018年,王先云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作为上海师范大学培养基地遴选的核心研修成员,开启为期三年的系统深造。上海师范大学作为我国语文教育研究的学术重镇,汇聚了王荣生教授(语文课程论专家)、吴忠豪教授(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李海林教授(语文教学论专家)等学科领军人物,形成独具特色的研究共同体。在基地培养期间,王先云以“问题导向—理论溯源—实践验证”为研修路径,系统梳理个人教学主张的学理基础:通过专题研读深入把握语文学科本质,借助课例研讨优化教学设计策略,依托实证研究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在导师团队的指导下,其提出的“促进学习的小学语文课堂即时评价”逐步形成理论闭环,相关成果被评为2022年海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标志着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育者的专业蜕变。

耕耘杏坛二十五载,王先云始终恪尽职守、守正创新,不断用优良的教育回馈社会,助力无数学子与教育人茁壮成长,时刻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党员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做教育的奉献者

在自我事业欣欣向荣的同时,王先云也十分关注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2015年,王先云曾赴香港工作一年。在这一年中,通过对香港教育的了解和学习,他认识到香港和内地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内地教育更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香港则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他也由此看到了教育应有的“视野开阔”和“专而精”。

2020年王先云赴云南怒江支教,这期间,他深切体会到了边远贫穷地区对于教育理念转变的迫切需求。在王先云看来,每位支教教师的支教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留下带不走的东西,真正实现“变输血支教为造血帮扶”,是支教教师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在兰坪二小支教期间,王先云带领团队弘扬扎根边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怒江支教精神”,积极践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完成教育帮扶怒江的光荣使命。他带领团队依靠“听查探访”的实际调研锚定当地具体学情,通过师德师风建设、集体备课机制以及课例研究机制助推该学校教育事业稳固进步,并在县级备课比赛取得优异成绩。通过这次支教,王先云深刻明白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但他坚信,路途虽远,行则将至,此次支教,是结束,也是新的起点。在潜心支教的路上,永远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做教师就一定要做有目标、有追求、不断在专业和品格上有所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多样化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大学时期,王先云对于“教师”二字的理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三个功能,认为教师就是学生的引导者;但步入了工作岗位,真正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后,他认为,教师是学生们在生活中的朋友,在学习上的唤醒者、支持者、引领者,应当是将“教书”和“育人”相结合的引路人。王先云建议每一位渴望成为教师的海师学子,要充分利用校内的学习资源,不仅要常泡图书馆、上课坐前排,更要积极寻求身边该专业领域内榜样的力量,向更优秀的人汲取经验。他还强调,“知行合一”这四个字是他一直以来的座右铭。他希望把这句话也送给所有学弟学妹们,愿大家都能够成为学思结合、有品格有修养、有自己的教育主张的海师教苑人。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回望王先云的从教历程,没有令人羡慕的高起点,也没有令人赞叹的绝活,一路走来,朴朴实实,荣誉和鲜花的背后,除了一以贯之的勤勉与党员的担当,就是一直用一颗赤诚之心做教育改革的追梦人。